|
|||||
对不起,交卷迟了,冬子、微凉宽恕则个。 刘备毕恭毕敬地将孔融手书的绢帛摊放在案几上。 日夜兼程的信使急吼吼地端过清水豪饮,茶碗其实见了底。然而听得刘备这个话,他不得不保持这豪饮的姿势,拼命咽着口水咕咚咕咚打着几个响。 趁着这几个响的空档,信使盘算了一盘算,这位平原相大人,在听完他这十万火急的一番通禀之后,竟说出这么无关痛痒的一句话来,明摆着是个敷衍,但尽着自己这个信使的职责——嘴皮子,还是得磨那么两句。 信使手上的茶碗还没搁下,刘备手指隔着绢帛,在案几上敲了几敲,道:“劳足下先回北海禀告,平原刘备拨点人马,不日即到。” 信使刚润好的嗓子,只得又咕咚咕咚咽了。 刘备身边的红脸黑脸贴着着信使的后脚跟儿拉上门栓,一人一声“兄长不可”。 刘备也不言语,“咚”一脚踹开门。 说时迟那时快,门那边“咚”又是一声闷响。 刘备急忙探出一看,好巧不巧,这一踹正撂倒了弱冠一少年。 少年“唉哟”一声,顺势无比自然地将手搭着刘备肩膀起身,道:“小子却知,孔北海为何识得使君。” 少年促狭的眼眸正让刘备有些懵懂,府中的一位老仆役却指着少年,气呼呼道:“那个送信的,捡了你来却不带走,是打量着平原郡府口粮富裕么?” 说罢,又对着刘备道:“似此等流民都大手大脚来我郡府混饭吃了,主公您也不管一管,啊,罢了,老朽也是多此一问,似主公您这样的仁德……” 少年慢悠悠道:“方才北海的信使求兵求将,也不见老丈您多这一问呢。” 刘备在平原郡住的久了,这样高水平的谈话让他有点儿不适应。
如老仆役所言,似刘备这样的仁德,少年得到了一匹与之身形相匹配的……马驹儿。 “哪的人?徐州,北海,兖州,还是——”黑脸与少年并辔同行,顺势问道。 “啊?”少年的心思还放在跟马驹儿的交流上,“哦,哦,琅邪,小时候住在泰山。” “哟,琅邪小子。”黑脸儿乐了,一掌拍向少年。 少年有些排斥地将头一歪,不料这一歪却使其上身失去了平衡,眼看便要一头栽下,刘备眼疾手快,长臂一抻,扶住少年的肩膀。 “小心些。” 刘备低声嘱咐,又偏过头对黑脸正色道:“益德也不要闹了,速去,传令前部,再快一些。” 黑脸依言拍马前行,刘备停马撤在路边,催促着步卒加快脚步。 狭长的驿路上,急行的行伍如逶迤的蛇。蛰伏于草丛之中,似乎令人畏惧,但其实它也在战战兢兢的畏惧着他的天敌。 少年打量着刘备,道:“刘使君不问我是何人?” 刘备也不看他,只前后张望着行伍行进的状况,随口道:“琅邪小子嘛。” 片刻的安静后,刘备打量少年几眼,“泰山郡,离徐州城,挺近罢。” “近,但幸好,曹军屠城时,逃过去了。” 刘备似松了一口气似的道:“好。” “使君也不问我的姓名?” “记性不好。” 便这样一路无话,直到北海郡的城郭,刘备忽然问少年:“你方才说,孔文举何以识我?” 少年一脸雀跃地观望着面前迎接刘备的仪仗,答非所问:“小子听说陶恭祖在徐州城郭迎接操父曹嵩,所用的仪仗礼制正如今日呢。” 刘备大笑,策马向前,与孔融相见议事,不在话下。
刘备正由仆役服侍着净面,红脸黑脸风一般刮进军帐。黑脸开口嚷道:“黄巾贼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只可惜俺这矛头还没磨亮!” 红脸一捋长须,沉吟片刻道:“这孔北海劳师动众,邀兄长共抗区区黄巾,这其中必有蹊跷。” 刘备手一扬,只道:“二位莫去甲胄,孔文举相邀,速遣兵士进发徐州。” 红脸与黑脸面面相觑的空档,刘备闪出营帐,远远望见少年的身影。 “喂,”刘备运足气喊了声,见少年回头,又招了招手:“琅邪小子,速来。” “使君唤我?” 刘备将手抱在胸前:“你说,孔文举和陶恭祖给我挖的这个洞,我是跳也不跳?” 少年笑吟吟望着刘备:“使君这么问,是不是迟了?使君不跳,孔北海何以识使君?” 刘备伸出一根手指摇了两摇,“两码事,我跳了吗?非也,只是走到洞边看看罢了。” 少年目光幽幽:“小子希望使君义无反顾的跳下去。” “哦?为何?” “徐州的百姓,不能再承受一场洗劫和屠杀,使君。”少年一字一句,“如果,您所标榜的仁德是真实的话。” 刘备拍拍他的肩膀,半晌方道:“该出发了。”
拒绝陶谦让出徐州请求的那一霎那,刘备忽然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仁德这种事情与打肿脸充胖子的区别就是,后者比较短平快。 第二个认知是,琅邪小子会有点难搞。 为此,刘备准备了一篇逻辑完整的说辞,大概意思是,我刘备统共这么点兵和将,陶恭祖加孔文举两个人若打的过曹操,以这二位谦谦君子的作风事后应该也不会与我为难,这俩老玩意儿要是屁滚尿流了,外加一个我只能给曹阿瞒多竖一块靶子对不? 刘备委婉文雅地表达了这么一层意思,然,琅邪小子果然难搞。 虽然刘备一直知道他早熟,但少年这个神情确实格外早熟。少年说:“使君觉得孔北海是何等的人物呢?” 刘备思忖片刻,道:“文举……颇具古风,难得的正直清明义士。” “陶恭祖?” “乐善好施,德高望重。” “使君觉得,像这样的士大夫是能够招揽英雄、御壤保民的良才否?” 刘备略有不快:“前日那位杀出重围报信于我的壮士,不是孔北海招徕的英雄吗?君子有德而人附之,弱国寡民,怎可强求?文举很是不易。” 少年不以为然地努努嘴。 刘备也不理他,径直坐在案前挥笔。 曹孟德在胶东战场腹背受敌,而他现在正需要一个下坡的台阶,这个台阶,文人士大夫出身的陶、孔之流一定想不到。 聪慧早熟的理论派少年,也想不到。 这封书信达到的效果远超预期,曹操的军队撤离徐州,直接导致陶谦二度提及转让徐州的议案。 刘备深孚众望,继续短平快地……以仁德为本,固辞不受。
徐州古城的夜色里,总像浮着血色的雾,看不见,却嗅得到,摸得到。 古老的城墙下,一大一小手擎酒盏,席地而坐。 “使君,小子有一个冒昧的问题,不知道能不能同您请教。” 刘备手一扬做了一个相邀的手势:“请说。” “仁德的声名,是为诸侯与士大夫所相知重要,还是为黎民百姓所颂扬更重要?” 刘备扯过酒葫芦猛灌一口,笑道:“我猜,你还有很多问题要请教罢,一并说了,也给些时间,让我想想该怎么回答你。” 少年有些激动地站起身,道:“使君今日做出的仁德姿态,是给诸侯与士大夫看的罢,黎民百姓或许也会颂扬使君的声名,但那对使君又足什么轻重呢?那若对诸侯士大夫的仁德与对黎民百姓的仁德相悖,那么使君的心又会偏向哪一边呢?” 刘备轻扬嘴角,不轻不重吐出三字:“问完了?” 少年的声音忽然镇静下来:“使君所求的,究竟是什么呢?容小子冒昧,使君从涿郡起兵,辗转至今,天下人都说,为了虚浮的声名,使君失去了太多实际的好处呢。” 刘备低下头,足尖碾着地上的沙石:“很聪明,只是失之于年轻。” “诸侯与黎民的所求一定便相悖吗?这就是你的偏见了。琅邪小子,等你长大了便会明白,天下之事,一者,并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二者,并不是你想如何便能如何。” 少年的声音有些沙哑:“我自然知道这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徐州城里哪有什么黑白,只有流血成河罢了。那气味真让人窒息,使君,即便是这样,您也觉得,不能为便不为?” 刘备安慰似地拍拍少年的面颊,将语气压得柔软又无奈:“说刘备为了一己仁德而罔顾全城之安危?这样的抬举让人太惶恐。备自当留守下邳以助徐州,然徐州城在我手,或在陶公手,于曹操大兵压境的局势来说有何不同吗?” “有不同的,”少年忽然大声说。 “并没有什么不同。”刘备坚持道,“大争之世,流血牺牲,若能阻止,备会尽力,若不能……只当以明日之盛世,偿今日血债,如此而已。” “失望吗?”夜里的凉意令刘备不自觉地搓着双手。 “并不——有不同的。” “刘皇叔。” 不顾刘备的讶异,少年道:“不是孔文举那样爱民却不能保民,也不是陶恭祖那样依附权贵却弄巧成拙。” 而是留名青史的王者,用明日的盛世,偿今日的血债。 “回去吧。”刘备牵过马匹。 “不了,曹兵暂退,小子也得去寻家人。”少年向刘备郑重抱拳,行了一个大礼。 刘备笑道:“那匹马驹儿可还温驯?” 少年咧嘴一笑:“谢过使君。” 顿了一顿,少年扬起面孔,问:“使君仍不问我姓名?” “姓名?”刘备一拉缰绳,想着再怎么聪明老成的少年嘛,也终归是个少年,他肃起谆谆的面孔,“小子,你这么着急怎么行呢?你看,你今天告诉我你的名字,明天就要忘记,明天再告诉我,后天也会忘记。让区区刘备记住你的名字便满足了?再努力些吧,要让全天下的,”刘备微微拉开两只手掌的距离,“每一个人都知道你的名字,像管夷吾一样,将自己的名字著成经典,像燕国的乐毅,将名字写在邦国的功勋上,让刘备即便想不知道你的名字,也不能。” “仅仅是管仲、乐毅就足够了吗?” 属于少年的狂妄总是让刘备这样年纪的人喜爱。刘备道:“唔,也许不够,但是,先努力成为管、乐,再想其他的。” 擦黑的夜幕中,少年策马而去。
翌日,刘备进军下邳,临行前,向送行的孔融道:“说这些原也是不情之请,前日往平原送信的那位壮士,备甚异之,北海可否割爱?” “太史慈吗?”孔融无奈地摊手,“使君客气了,只是融也无能,留他不住,他只说奉母命救融之急,而后投他的同乡,曲阿刘繇去了。” 一月后,陶谦病逝,刘备入主徐州,他口中自称“刘玄德成了不义之人”,然而世事就是这样,你越是这样谦虚与诚恳,世人赋予你的美名便越是溢于言表。
自徐州之后,刘备辗转在烽烟中的第十三年,这一年刘备来到刘表辖制的荆州,仍然是一身寄客。 略有不同的是,自比管乐、道号卧龙的荆襄名士诸葛亮拜入了刘备的麾下。这位卧龙先生出山时,为刘备谋划了一篇“天时地利人和”的论策,不过,那都是太过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便不提了。 “主公,今日记得小子的姓名否?” “管仲、乐毅吗?以孤之意,不当比此二人。” “哦?” “若比,当比兴周之吕望,辅汉之子房!” 卧龙岗的春野宁静而幽远。修竹蓊郁,他年,是论史之汗青。
|
|||||
编辑 收藏 举报 主题管理 | |||||
|
|||||
sf。不得不说亭亭姐还是蛮喜欢昭烈的~少年亮和备备一直是联想的话题,私心YY可以做际遇的前传了XDD~关于管乐之比和结尾的点睛很巧妙,刘备形象私以为塑造的更好~~ ---此回复由雨水豆豆在2014-2-19 12:42:46编辑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占座先睡午觉去。。。困成狗。。。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这个徐州初识的设定不俗,刘备很像是一个诸葛亮的启蒙老师,深沉有心计,不是一味的豪侠仁德,而是有政治筹划,有心眼儿。 诸葛亮到是一如既往的老诚持重,小大人儿似的,但也是有着与自己年纪相当的幼稚的一面。这点真实度高了不少,既突出了他少年聪明,又有年龄特点。 另:我无聊地看了两处有误的地方,一,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不是少年。二,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此时还没有受封皇叔,三国志中,刘备根本没有皇叔这个称号。说得直率,望亭勿怪。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梦姐说的太好了。弱冠两个字,确实是我文史不精的缘故。 皇叔那个,我倒是想过,那时汉献帝还没翻谱赐爵,通篇都是使君,最后亮君称皇叔,是说刘备与陶孔二人的不同之处,一处便是他汉室背景,但是弄巧成拙了。 而且正史中没有三让徐州,我偷了个懒,完全是用演义套情节。---此回复由亭亭如盖在2014-2-19 13:45:25编辑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喜欢结尾~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亭亭姐的文,切入点总是那样别有幽趣~ 感觉这篇的文风明快朗丽,和之前《思蜀》《谁的国》那种环环相扣、精致的不可改动一字的风格颇不同。对于对诸侯士大夫的仁德与对百姓的仁德那个问题,真是问出了我一心声啊!刘备的回答真是通透,有着岁月沉淀出的智慧。而玲珑如孔明,在那个年纪却是必然不甚懂得、必然有此一问。还有那段,文人想不到早熟少年(哈哈~)也想不到而先主懂得如何周旋进退。想来先主就是这样的,年逾四十,而后不惑,终成大器。伶俐聪颖并不是魅力,通透的智慧才是。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这两天事儿太多,静不下心来,今晚上总算有了时间,细细地来看。我其实不太会说话的,总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三天等得真值得。 这文跟以前看亭姐的大作《谁的国》之类的似乎有些不同,作者把情绪化的东西更内敛了,浓茶醇酒,外不显露。 首先是我老公给的这题,一般来写无非是“小两口打情骂俏”(祥瑞御免)之类的争执,意见不同啦备备先渣一下然后再哄的老套剧情。确实在没想到这个争执的时间提前了这么久,争执的内容也更关乎一些核心的思考而非一人一事之争,这个争执出得真好,可以窥见到刘葛二人一些不同的和共同的理念、理想。这个切入点就不俗。 然后是亮亮的塑造。虽然那个熊孩子一出来就能猜到肯定是亮君无疑了,但是这个少年亮还是让人感觉很不同。我们对于少年亮的YY大抵都是对于军师丞相亮的理解,倒推到一个少年身上,却忽略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会有的变化。文中的亮让人感觉不是什么开挂的神童,就是一个有乱世经历的聪明的准愤青。说出的话很直接还有些稚嫩,甚至给人冲动的感觉。作者所塑造的这个亮的形象比较自然真实,是沉淀积累过程中的一个展现。 还有就是主公了。主公倒霉的前半生总爱让我们在写的时候更加落井下石一些,以突出其得到贤内助后的鲤鱼跃龙门。但是这个主公明显是对于时局世事以及自己很有认识的人,是一个滚过社会很有阅历比较有深度的人。尽管在客观上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其基业有了质的飞跃,但之前刘备自身量的积累也是基础性的。在与少年亮的对话中,诸葛亮其实把很多问题提前问了他,而刘备明显是老于城府却不工于心计的油条蜀黍。相比于少年亮的书生意气,刘备显得更务实一些,但他们理想的碰撞,老油条和小愤青,都保留到了最后。 “留名青史的王者,用明日的盛世,偿今日的血债”,很喜欢这句话,也算是两人所达成的一个共识,刘备之于徐州,诸葛亮之于南中,都是如此。 文中的少年亮几次欲向刘备言说自己姓名,很像一个年少有才的毛头小子,而刘备说玩笑其实也不玩笑,“兴周之吕望,辅汉之子房”,老油条也有一样年轻的心,可以对还没有实在呈现于眼前的事情抱有自负式的自信,可以许下一个诺言,可以全心地相信一个诺言。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但我相信,他们足以照亮汗青。 ---此回复由浩冬在2014-2-20 22:29:27编辑 ---此回复由浩冬在2014-2-20 22:31:56编辑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谢谢流波和冬子,俺为有你们这样的回帖而倍感荣幸,真滴。。。 流波:对于之前两篇文章的评价,过誉太甚。但是不得不说,我自己对前两篇的心里打分,也是要高于这一篇的,不是说前两篇如何好,是说这一篇实在太难让人满意了,属于自己动了很多心思,想要取巧,想要辟蹊径却反而弄得不伦不类的那种效果。顺便说,你评论里对主公的理解,比我文中的描述要精彩生动得多,说得真好,有一些是完全命中了我的初衷,有一些甚至超出了我动笔时的思路,值得我在以后的写作中好好琢磨思考,谢谢。 冬子:你老公那个题真是太刁钻了!你太懂姐了,姐是想取巧来着,至于效果,正如我方才说的,我是很不满意的,你说得我快要飘起来了,自动略过,吼吼。 其实这个争执也是关乎一人一事,围绕的问题就是陶谦让徐州,刘备接受与否。至于亮君,的确,我是存了“平民化”的心思,但“矫枉过正”的功力不是区区我辈所能达到的。在文中,我想表现的还是亮君过人的聪慧,只不过在写对话的时候,刘葛二人你一言我一语,我总想把对话写得精彩些,回合多一些,造成了刘备总压过诸葛亮的这么一种气势。“愤青亮”不是我的初衷,而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是我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关于亮君的聪慧,其实文中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刘备是认可甚至敬佩的。有两处,我写的太糙,没有表达清楚,一处是陶谦、孔融借黄巾军的幌子来请刘备,实际上是想和刘备合兵一处共同抵抗曹操,这一点,关羽张飞没看出来,但是诸葛亮看出来了,所以刘备问他这个坑跳不跳的问题;二处是二人争辩,刘备觉得孔融并不差,只是时事所逼,而诸葛亮不以为然,最后太史慈报恩后的离去也印证了其观点正确。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其实不论正史还是演义主公都应当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只是这个英雄有太少人懂。。。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太喜欢讲少年亮的故事了~性格的碰撞其实最能表现出真情实感来,这就是为什么我萌“北行见备”的故事远胜于“三顾茅庐”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天呐少年亮简直太萌,性格把握得非常好哦,要是亮亮像是大部分雷里面写得那样十几岁就太过成熟反而感觉不真实了,这样子写就又可爱又贴切了呢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徐州ff城对于丞相后来出山一定有极大的影响。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
|
|||||
少年亮的锐气、中年皇叔的老练,两个人真是有缘啊 | |||||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 |||||